本文转自: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
近年来,以保健品为主的老龄消费产业迅速发展,一些不良企业利用老年人希望健康长寿的心理,夸大保健产品功效,从广而告之的虚假宣传,到锁定目标的精准忽悠,营销套路层出不穷,使老年人深陷其中,难辨真伪。
专家检测,制造焦虑
保健品商家通常会安排所谓“权威”专家为老人进行免费体检,再经过一些仪器的简单检查之后便误导和恐吓老人,告知其身上有各种各样的疾病,如不治疗,就会演变成中风、脑梗、脑血栓等,促销人员借机适时地推出自己的“对症”产品。
情感关怀,亲情欺骗
老年人渴望关怀,惧怕孤独,一些保健品促销员就利用老年人情感上的空缺,展开“亲情攻势”,不仅“爷爷奶奶、叔叔阿姨”叫得亲热,还会帮老人按摩推背、聊天解闷,同时给老人灌输子女不买保健品就是不孝顺的理念,挑起家庭矛盾。一些老年人因此上当受骗,觉得这些保健品促销员比亲儿子、亲女儿还亲,最后就听信促销员的话,买了保健品。
“偷梁换柱”,虚假宣传
保健品具有一定的保健、康复作用,但并非药品,不具有治疗功效。国家规定,保健品不能宣传其疗效。但是一些保健品促销员在宣传中把保健品的功效进行概念偷换,甚至声称其能“包治百病”、“药到病除”,或者以“无效退款”、“保险公司保险”等不实承诺,严重欺骗,诱导消费者。
“游击战术”,迅速转移
保健品促销员通常采取“游击战术”,一些保健品商家在高价销售保健品后,往往立即关店,迅速转移。等老人们发现自己上当受骗时,商家早已人去楼空,索赔无门。
因此,在面对保健品宣传购买时,建议消费者理性消费,注意以下几点:
01多商量,少入坑
保健品市场鱼龙混杂,老年人获取相关知识、信息的渠道和能力有限,极易受到促销广告诱导,所以在购买保健品之前,建议多与家人沟通,特别是让年轻子女帮助了解一下相关情况,避免落入不良商家的销售陷阱。
02看资质、慎选择
如需购买保健品,应先查验商家是否有正规营业执照和相关资质,或登录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等相关网站,核实保健品批准文号等,再选择是否购买。
03勿盲从,防忽悠
对于商家举办的各类免费讲座、免费体检、免费旅游、免费试用等活动,要清醒对待,不要盲目参加。
04不轻信,有理性
老年消费人群尤其不要听信保健品商家宣传所谓的“可以治疗一切疾病”,保健品非药品,如果生病要去正规医院治疗。